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

“春城洋溢华夏情”

文化艺术旅游展20年回顾和总结

“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每年华人新年期间举行,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20届,2013年是它的20周年。

20年意味着什么?按照人类世代更替的速度,大约就是一代人了,当年 诞生的孩子,今天就是朝阳一般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年度文化 艺术旅游展,进入20周年,它将有怎样的回顾和总结,又有怎样的当下 自视和对于未来发展的瞻望?

“春城”缘起

关于“春城”的缘起,要非常感谢前国家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庄日 昆先生,今年79岁满头华发的庄日昆在接受访问时指出,90年代,新加 坡社会已经发生一些改变,年轻一代越来越西化,例如在接近年尾的时 候,圣诞节、元旦、华人新年几个重大节日接踵而来,于是就发现,由 于观念发生改变,加上商家促销成功,人们都非常重视圣诞节,厚此薄 彼,从而明显冷落华人新年,春节原本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却反应 冷淡,加上政府早就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令华人新年缺乏原先热闹喜庆 气氛。

于是,时任社会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密切关注新加坡社会环境变化的 庄日昆忧心忡忡提出如何让华人新年恢复往昔的喜庆热闹的倡议。

所谓热闹就是要聚集人气,同欢共庆。新年期间,人们通常都要采购应 节的对联、灯笼、年画、工艺品等布置家居,买应节的食品瓜果糖茶, 还有就是传统上人们喜欢在新年期间看大戏,观赏歌舞表演,借助欢乐 的歌舞表演烘托新年气氛。

从事旅游业多年的金航旅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璒利由此考虑到,公司 在中国联系广泛,于是大胆提出“春城”文化艺术旅游展的构想,即在 人潮流动的商场内,通过展卖品质优良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艺术品,带 动商场人潮,再加上现场的歌舞表演,炒热节日气氛,并借助中国文化 艺术所展现的魅力,激发人们到中国旅游的兴趣,从而带动公司旅游业 务的发展。于是1994年,首届“春城”在仓促决定下正式启动。

回想起来,“春城”的最初创办并没有长远规划,没有深思熟虑,完全 是顺应了当时社会需要加强华人新年节日气氛的需要,以及响应政府鼓 励传承发扬华族传统文化的号召。可以说,“春城”的创办是一种“偶 然”,可是,“春城”如果只是偶然又怎么能够坚持20年?它是怎样从 “偶然”变为“必然”?

原初推动力

林璒利回忆说,当时因为从事旅游业,和中国客户的联系比较多,一经 商议,对方很快答应合作。当时中国的很多工艺品商店、友谊商店,就 是国家旅游局对外开放的展卖窗口,由他们组织货源来新加坡并不困难 ,但是工艺品出口、工艺师的出国手续、以及演出团队邀请等所有展会 工作全面展开,对于一间专业旅游机构来说千头万绪,绝非轻而易举。

当时中国人出国限制很多,手续繁琐,而新加坡市场表面热闹,实际消 费能力有限,种种原因之下,第一年的“春城”单从经济核算看来可以 说是彻底失败。“亏本的买卖没有人做”,那“春城”为什么还会继续 ?林璒利坦言,就是人家的一句话。

某一天,当她搭乘出租车,陌生的德士司机告诉她,来福士城一楼正有 中国工艺品展览还有歌舞表演,十分火爆,值得一看。

素不相识的司机当然不知道,车上的这位女士就是这场据称“十分火爆 ”展销会的经手人。听在林璒利的耳朵里,陌生人的无心之语却带给她 莫大鼓舞和激励。这其实也成为后来她能够坚持把“春城”活动办下去 的原始推动力之一。

回顾看来,“春城”的举办最初可以说是一腔热情,但是目标诉求并不 非常明确,随着后来每年延续举办,汲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从经验中 学习,它的定位才越来越明显,功能越来越显著。

如果说,最初“春城”的定位是文化艺术搭台,旅游商贸唱戏,到后来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工艺大师、工艺美术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民间艺人带着他们的作品亮相“春城”,以及越来越多中国各地表演 艺术团体来到狮城舞台作公开表演,规模越做越大,文化意味越来越明 显,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展会,成为“文化搭台”、“文化唱戏 ”的真正文化盛会。

2008年,“春城”特刊的封面打出一行醒目的标志,“一条联系新加坡 与中国友情的纽带、一个展现中华文化艺术风采的舞台、一个推广中华 大地旅游风光的盛会”,这行标语式的凝练题字可以说是对于“春城” 活动的最好概括。

春城重要历程回顾

1.“春城”模式之一:工艺品、艺术品展

“春城”的经营模式总结起来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每年从中国各 地邀请工艺师、美术师、艺术家等带着他们的个人作品来新加坡展出。 工艺师邀请从最初14位不断增加,艺术种类增加,展出地点也增加,展 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年,“春城”总计邀请工艺师 人数约924人次,工艺品种类包括:

(一)雕塑工艺

(二)锻冶工艺/金属工艺

(三)烧造工艺/陶瓷工艺

(四)髹饰工艺/漆器工艺

(五)织染工艺/织绣工艺

(六)编扎工艺/编织工艺

(七)绘画/书法

(八)剪刻工艺/篆刻工艺等。

其中还有超过100多个不能详细统计的细分类。像这样一次性全面展示 中国各地特色手工艺,传统工艺项目的展会还不多见,在中国以外这可 能是最大型的,同时也是举办历史最久,展期时间最长的。

2.“春城”模式之二:舞台表演艺术

“春城”模式之二,是“春城”从第一届开始就邀请来自中国厦门小白 鹭民间舞团、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以及上海魔术团来新加坡做免 费表演,之后,每年邀请的艺术团体数量不断增加,最近几年,更是每 次接待团体达到8个至10个之多。

这些艺术团体来自中国不同省市自治区,具有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和 高超的专业水准,很多团体在中国享有盛名,是中国省级、市级专业演 出团体,节目精良,演员艺术造诣很高,如中国天津歌舞剧院、煤矿文 工团、上海小荧星艺术团、福建大剧院等等。也有一些团体,即使中国 人都很难有机缘欣赏到他们的演出,例如中国敦煌舞蹈艺术团、陕西榆 林民间艺术团等。根据林璒利女士的回忆,当年她远赴陕西榆林邀请他 们来新加坡演出,当地甚至连直接的交通都没有,费尽舟车劳顿的辛苦 和周折。

演出团体分不同时段陆续来到新加坡,在不同展场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表 演,这些都是免费表演,一方面吸引到流动的顾客,同时也为节日的商 场营造载歌载舞的欢快喜庆气氛。动态的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与静态的 艺术展卖品,动静相宜,在熙熙攘攘的商场内营造出浓郁文化艺术的氛 围。新加坡民众可以轻易走上前来,近距离无障碍观赏演出,把玩欣赏 艺术品,对于普及文化艺术,将文化艺术渗透到民间人群起到积极推动 作用。

据统计,历年参加“春城”活动的演出团体多达104个,涵盖中国24个 省市自治区,演出艺术形式包罗万象,有音乐、舞蹈、民间戏曲、武术 、杂技、魔术等等,其中还有超过11个团是少儿艺术团。

这些艺术团体来到新加坡之后,除了在商场内进行每天不同时段的免费 表演,同时也进入新加坡的剧场进行专业表演。此外,他们也受邀到本 地中小学校进行表演和文化交流,尤其是最近几年,表演团体以及节目 呈献等方面的遴选要求有很大提升,一些较为成功的,具有影响力的主 题演出如《韶山升起红太阳》、南音表演《长恨歌》,《陈三五娘》以 及民间歌舞荟萃的《闽南神韵》等在新加坡舞台上大放异彩,受到本地 观众的喜爱,也获得本地艺术评论界的关注。

如果说演出团体在新加坡舞台呈献表演还是一种单向文化展示,与本地 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同台演出,则促进了新中两地深度文化交流, 具有双向互动意义。本地参加合作团体包括李豪合唱团、新加坡艺术合 唱团、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合唱团、聚舞坊等。

同时,我们在整理这些演出资料时还发现,其中有为本地社团组织以及 机构协会进行的慈善筹款演出,让演出更有社会价值和公益意义。

勿容置疑,这些艺术品展示,舞台表演等,由于是在商场内举行,可以 吸纳社会各个层面、不同公众人士,包括不同种族和各国旅客的地方。 “春城”所在地点在新加坡两个地标建筑,来福士城购物中心和怡丰城 ,因此,其所吸引的公众非常广泛。

根据两个商场所提供每日人流量参考数据估计,怡丰城约为14万3000人 (430万人/月),来福士城约为10万(300万人/月),两个商场即超过24万3000人/日,以展出40多天计算,约有超过900万的人流直接或间接参 与“春城”活动中。由此可见“春城”的覆盖面之大,其中多数是新加 坡人,也有为数众多的各国游客,充分体现了“春城”海纳百川的作用 和文化影响力。

这是对于中华文化的最好展示,对于中华文化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搭建平台和桥梁,同时,由于其开放性、广泛性,对于繁荣新加坡本地 文化市场,制造文化氛围,让艺术渗透民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地 知名指挥家、文化奖获得者郑朝吉先生在访谈中指出,新加坡人能够近 距离观赏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演出机会并不多,但是“春城”为人们提 供了这样的好机会,一年一年办下来,让新加坡国民有机会欣赏到多姿 多彩中国表演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使者,艺术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号召,汇聚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中国各地工艺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艺术品为资源,“春城”在新中两地打响了知 名度。

当然,同时也需要指出,中国和新加坡在过去20年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 化,当年“春城”的轰动效应,巨大影响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 互联网普及,交通工具提升,带给人们更大的旅游和观赏的便利,“春 城”的功能和作用在新的世代受到挑战,如何推陈出新,突破发展是今 天“春城”面对的考验。

同时,华人新年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古老节日和传统,如何 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和参与,同样是严肃社会课题和文化挑战。

结语

长达20年的连续举办,持续发展,使“春城”已经家喻户晓。“春城” 涉及面非常广泛,除了主办方、协办方,还包括中国方面的工艺师、艺 术家、表演团体以及工艺品供应商,此外还有旅游界、商贸界、教育界 等等相关政府部门、在新加坡方面,“春城”的直接受众则是新加坡民 众,也包括相关的文化团体、华社组织、旅游业同行等相关产业和行业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春城”在扩展的时空范围内产生不可估量的 影响力,值得各方面予以关注,带给人们启发。

“春城”带来的是中华文化,一旦进入新加坡,就成为新加坡多元文化 活动的一部分,对于丰富与提升新加坡文化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中华民 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灿烂艺术是取之不竭的财富宝库,“春城”以 此为源头活水,得道多助,相信一定会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Spring In The City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