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命力在民间
李显龙总理曾经在拉萨尔艺术学院,针对艺术与文化策略检讨报告(Arts and Culture Strategic Review)提出看法,他指出艺术的推广应自下而上,根植民间,靠人民的力量推动,并由社区来引导,再由热爱文化艺术 的文化艺术家们主动发扬,才能让文化艺术之树在这个“花园城市”里茁 壮成长。
总理的话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文化艺术的土壤和生命力还是在民间 社会。政府是因势利导,协助打造多元的文化艺术平台,逐渐让文化艺术 能够滋润到全体国民,最终实现建设成一个优雅社会的目标。
只要稍微留意本地文化艺术活动的公众人士,一定会注意到一项在每年华 人新年前后举行,历时长达40天的“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 以下简称“春城”)。
据介绍,“春城”活动最早是在1994年,为响应政府传承发扬华族传统文 化,丰富新年节日市场,加强欢乐新春气氛而创办,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 办31届。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80年代语文政策的改变,新加坡华人社会越来 越有西化发展趋势,华文华语式微,华族传统节日,包括新春佳节也受到 冷落,其他华族传统文化艺术项目也渐有凋零之势,“春城”活动的举办 ,可以说是顺应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观察“春城”的运作模式颇为大胆奇特。“春城”选择在华人新年之前, 从中国各地邀请各种不同类型的工艺师、美术师、民间艺人、艺术家带着 他们的作品来到狮城,在商场内以现场制作的方式进行展卖活动,即把工 艺师的工作坊以及作品陈列室全部展示在公众面前,工艺师们边做边卖。 这种近乎表演式的销售方式迅速引起公众的极大好奇和关注,艺术家和他 们的作品与公众之间成为开放式零距离全面接触对于激发民众的艺术兴趣 ,深入了解工艺流程,从而亲近艺术,拥有艺术品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尤 其是新中两地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场域,“春城”活动为难得有 机会走出国门,向海外展示传统技艺的中国工艺师们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国 际舞台。新加坡是一个发达进步的商业社会与国际大都会,相对而言从事 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人少之又少,“春城”为新加坡民众接触具有专业水准 、较高艺术品位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制造良机,搭建桥梁。
与此同时,“春城”的主办机构还从中国各地遴选艺术团体来新加坡进行 ,包括歌舞、杂技、戏曲、武术、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现场表演,地点 就在普罗大众熙熙攘攘穿梭其中的商场内,再一次打破了艺术殿堂的高深 门槛,让艺术真正渗透到民间社会,成为普罗大众的视觉享受。
我们在与一些中国工艺师以及新加坡普通民众的交谈中能够明显感受到, 在“春城”所搭建的桥梁与平台的两端,无疑给双方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成就感和相互的感恩,而这些显然是金钱无法衡量和兑换的。
2010年,政府成立“华人春节庆典”(简称“华庆”)协调委员会,“华庆 ”筹委会主席兼国会议员成汉通先生对此有高度概括的肯定,他指出由牛 车水居民委员会所举办的“牛车水新年庆祝活动”,由新加坡《联合早报 》及《联合晚报》创办,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牵头举办的“春到河畔 迎新年”以及自1973年开始,由人协举办的“妆艺大游行”,已经成为华 人新年期间,本地重要庆祝活动,而“春城”与这些活动,异曲同工,共 同为促进本地文化繁荣、社区活跃产生积极作用,做出贡献。
由此我们才真正注意到,与上述活动不同的是,“春城”的主办单位是一 间旅行社,集合社会各方面资源,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做出来的,并且一 做就是20年。这是来自民间的自觉文化行动,经过鉴于活动的上下游资源 和受众等的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早在1989年,新加坡文化艺术咨询理事会发表国家艺术发展报告,提出政 府在稳定经济发展基础上,开始加强文化建设,制订分阶段文化艺术发展 规划。
到2000年,政府又公布分阶段《文艺复兴城市报告》,提出把新加坡建设 成为亚洲地区文化、设计和传媒中心与世界级文化中心。
2012年,政府再次提出“人人艺术、处处艺术、时时艺术”的口号。
从上述时序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关注到,政府不断加强对于文化艺术建设 的决心,而“春城”活动的连续二十年举办不仅是响应、实践国家的政策 ,同时国家政策的响应、实践者,同时也成为观察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改变 的一扇窗口。
从政府层面,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政府对于文化政策及文化活动的重视程 度,政府是指挥棒,政府有相应的重视,民间就有相应的行动,文化艺术 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精神追求,任何对于繁荣文化艺术的努力都是应该得 到鼓励和支持的,而“春城”模式显然是值得总结借鉴并给予鼓励和支 持的。
Spring In The City © All Rights Reserved